“正月阳雀飞上崖,三月桃花心中开”,伴着“三月桃花心中开”的合唱,壮丽的史诗画卷与音乐一起铺展开来:从瑞金到陕北,一路艰难险阻,一路流血牺牲,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,革命的理想信念高扬不朽。日前,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《长征》再次登台。自2016年首演以来,《长征》已迎来第13轮演出,上演频次和每轮演出的上座率着实不低——一部问世不到十年的作品,缘何具备成为经典的潜力?
从艺术水准来看,曾历时四年筹备的《长征》集结了国内顶尖阵容,它由印青作曲,邹静之编剧,田沁鑫、杨笑阳执导,且在数轮演出中多次由阎维文、王宏伟、龚爽等知名歌唱家饰演主要角色,保证且拉高了作品的基本质量;在故事内涵上,《长征》通过红军战士和普通民众的视角,串联起长征途中湘江战役、遵义会议、夺取泸定桥、爬雪山、过草地、会宁胜利会师等重要历史事件,并用相当温暖的笔触刻画出曾团长、彭政委、瑞金参军的红军新兵平伢子等战士的崇高形象,他们所折射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图景,有着至今仍不褪色的强大感召力与感染力。
壮阔非凡的故事背景,为作为歌剧的《长征》打开了宽广的创作空间。富有建筑感的舞美结合多媒体视觉效果,写意勾勒着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,表现红军的革命精神:惨烈的湘江战役弥漫着血色烟雾,枪炮声席卷天地;雪山上风雪肆虐,战士们在严酷的绝境里艰难前行……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主线,从贵州的崇山峻岭到西藏的雪域高原,战士足迹所及之处的地域特色被著名作曲家印青融入旋律之中,既以西藏弦子、贵州民歌等民间元素表现红军长征的进程,也极大丰富了整部作品在音乐上的色彩和表现力。
同时,《长征》注重融合西方歌剧的交响性与民族音乐的歌唱性,把诸多唱段雕琢得耐于传唱,这些年间,剧中“三月桃花心中开”“我们终将得胜利”等选段已渐渐在大大小小的合唱团间、音乐会上传唱开来,它们朗朗上口,底色雄浑浪漫却不曲高和寡,这份来自当下时代的认可,让作品焕发了持续的生命力。
《长征》的人物塑造同样是一大看点。编剧邹静之用“理想”搭起彭政委、洪大夫、平伢子等一众主要角色的根骨,导演田沁鑫用情感细节为他们填充血肉:彭政委与洪大夫离别时唱起“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”,歌声里有革命者的豪情勇敢,也有夫妻的深情牵挂;翻越雪山时, 战士万霞感慨“雪啊雪”,激昂空灵的唱腔里听得出自然环境的无比艰险,更听得出战士们的乐观无畏;一心投身革命的平伢子试吃野菜中毒,那么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草地沼泽中,最后一刻,他仍在呼唤“我舍不得离开红军”;洪大夫英勇就义前,一段“告别的时刻就要来临”的心声温情且不失高亢,她的惦念,更凸显了牺牲的无畏与可贵……阎维文全场稳健有度的发挥、王宏伟明亮的“金嗓子”等一次次博得观众掌声,众多主演歌唱家用细腻深厚的功底托起了这些舞台上的高光时刻,与作品的光彩互相成就。
记者:高倩
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