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北京舞台,红色基因激荡奋进力量,近30台主旋律剧目如星火燎原,在国家大剧院、国家话剧院、世纪剧院等剧场绽放光芒。歌剧《长征》的磅礴史诗,话剧《铁流东进》的铁血豪情,《红色的起点》的初心溯源,《三湾那一夜》的历史转折,音乐剧《觉醒年代》的思想交锋,舞台剧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的童真叙事……这些作品以多元形式重构红色叙事,让历史在当代剧场中焕发新生,也吸引更多青年观众走进剧场,在感动中燃起热血和激情。
新视角:以小人物小切口突破宏大叙事
如今的主旋律戏剧创作,往往打破传统说教模式,突破宏大叙事框架,选择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命运,以微观视角切入历史肌理。
话剧《铁流东进》中,主人公李安本起初只是个关心个人安危、对抗日胜利毫无信仰的小人物,他的转变历程成为贯穿全剧的一条情感脉络。从最初对新四军的不理解,到后来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打动,直至为了保护电台和战友不惜牺牲自己,李安本的渐进式成长与蜕变规避了“神化英雄”的窠臼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。这样的创作态度甚至得到了中考出题组的重视,2022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里曾出现这样的评价:“国家话剧院推出的话剧《铁流东进》,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新探索,取得了新突破。该剧用小场面、小切口的方式讲述故事,让观众倍感亲切。”
音乐剧《寻找李二狗》也选择了以“时空对话”构建代际连接、通过小人物故事折射英雄精神的切入点。剧中,大学毕业生常卫国接到了爷爷的“命令”,带着残缺不全的回忆录踏上了寻找英雄李二狗的旅程,循着这本回忆录里的点点滴滴,在时空交叠中成为四连二班的一名战士,和爷爷作为战友携手跨过了鸭绿江。他带着当代青年的视角,重新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,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…… 这种“平视历史”的视角,消解了时代隔阂,让年轻观众在欢笑和感动中感受到革命精神。
音乐剧《速记员》虽然以真实潜伏者沈安娜为原型,但也摒弃了常见的“孤胆英雄”套路,对革命者形象进行了“去英雄符号化”的重塑,聚焦其作为普通人的脆弱与挣扎。这种对人性的真实刻画,让观众看到英雄褪去光环后的血肉之躯,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信仰的力量——“坚持住,莫彷徨,黑暗尽头一定有光亮”。
新形式:多元手法创新艺术表达
主旋律戏剧要吸引当代年轻观众,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尝试多维创新。
由开心麻花创作的音乐剧《觉醒年代》每年在“七一档”上演,已经成为很多年轻观众一刷再刷的心仪之作。该剧以“通唱式”表演打破传统叙事,33首原创歌曲融入爵士乐、电子音乐、说唱、传统戏曲等多元音乐元素。陈独秀的坚定说唱、辜鸿铭的戏曲腔调、陈延年兄弟牺牲时的蒙太奇舞蹈,使历史人物在流行乐风中性格鲜明,极具感染力。每当《国际歌》响起,李大钊与陈独秀举拳宣誓的身影都会沉浸在雷鸣般的掌声中;很多年轻观众观剧时都热泪盈眶,心潮澎湃,演出结束后还会在各种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动。
话剧《红色的起点》以极简主义舞美打破传统历史剧的厚重感,十余块LED屏幕构成流动的历史画卷,演员分饰多角在时空交错中讲述建党故事。电子音乐与摇滚乐融入剧中,当青年演员们身着现代套装高唱“我们的模样,映照在梦想的墙上”时,历史与现实在激昂的旋律中实现精神共振。
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为剧目增色不少。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《长征》将云贵、西藏等地的民歌元素融入交响乐,配合动态投影技术,让雪山草地、金沙江浪在舞台上立体呈现。国家话剧院的《抗战中的文艺》通过投影技术,将大量历史影像资料融入戏剧表演中,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。
新思考:与当代观众展开精神对话
主旋律戏剧不再局限于重现历史,而是以当代思考重新面对过去、认识当下、展望未来。
话剧《三湾,那一夜》讲述的是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上著名的“三湾改编”。该剧编剧王宝社在剧中安排了三条主线,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让三条线索交织互融,塑造出紧张与悬疑的气氛,牢牢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。他说:“主旋律作品应该更好看才对。当我们用戏剧规律讲故事,年轻人自然会被吸引。”
舞台剧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则以“天安门”这一叙事纽带,串联起六个不同时代,生动勾勒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形象,生动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、砥砺奋进的伟大爱国情怀。
北大毕业生创建的话剧九人创作的“民国知识分子系列”戏剧,以一种更被当代青年观众欣赏喜爱的方式,表达对知识分子风骨的深情礼赞、对历史纵深的理性叩问,以及对时代命题的当代回应。这一系列作品以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为精神底色,将知识分子置于历史洪流中淬炼其独立人格,通过对学术理想、家国责任、人性困境的艺术化呈现,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,并与当代观众的精神世界产生同频共振。有“00后”观众感慨:“这些作品让我懂得,所谓信仰不是口号,而是迷茫中仍选择前行的勇气。”
主旋律戏剧能够引起当代年轻人关注和共鸣,本质是一场关于“共情”的革命。这些成功作品共同揭示:当创作者放下说教姿态,用年轻观众熟悉的艺术语言、情感逻辑和价值坐标重构历史,红色叙事便能突破代际鸿沟,在当代青年心中播撒信仰的种子。
正如音乐剧《觉醒年代》中李大钊的扮演者王培杰所言:“舞台灯光一亮,就好像触碰到百年前的那份滚烫。我感觉先生就在身边,演出更像是与他们的灵魂对话,我要把那份赤诚和力量再传递出来!”来自创作者、表演者自发和内化的“觉醒”精神,才能激发出观众内心真正的感触、思考与共鸣;这种多元形态构筑起的新时代主旋律戏剧精神,也让信仰的光芒在剧场内外永恒闪耀。
记者:王润
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